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边形战士”,既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纠错载体,又是一个复合性突出的督政载体炒股配资资讯,更是一个融合性显著的治理载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指向性和综合性,而不是简单的“督查”工作。
督察工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积极稳妥深入地开展督察。
■魏新军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压实地方党委政府及其部门责任、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提高生态环境质量、推动绿色发展的重大创新性制度。该项制度实施以来,产生了强烈反响和积极作用,有效提升了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
近期,党中央、国务院发布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工作条例》,标志着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进入新发展阶段,将对全面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更好地以高水平保护支撑高质量发展,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发挥更加重要的支撑作用。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实施以来,解决了一大批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有力保护了广大人民群众生态环境权益,推动绿色发展走向深入,在全社会营造了重视环保、支持环保、参与环保的浓厚氛围,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为推动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地方实践来看,省级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成效显著,但是存在的一些突出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有的重点轻面、重当下轻长远,有的督得不够、察得不深,有的先入为主、生搬硬套等。这些问题的存在,不仅制约了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实际效果发挥,而且造成了一些负面影响,需要及时优化和完善。
生态环境保护督察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六边形战士”,既是一个综合性很强的纠错载体,又是一个复合性突出的督政载体,更是一个融合性显著的治理载体,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政策性、指向性和综合性,而不是简单的“督查”工作。
在新的内外部条件下,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要提质增效、升级换挡,就要深刻理解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的时代背景、主旨要义,立足大局、融入全局,切实把这项重要制度用好用足用活。笔者建议把握好以下五个关键点。
第一,要“重前重后”,真正全链条贯通。目前不少地方的生态环保督察出现不良倾向,即只重督察期间发现多少问题,揪出多少违法行为,曝光多少典型案例,看上去大张旗鼓,颇有声势,把地方搞得神经紧绷,但平常抓得不够紧,很多问题由来已久,没有得到有效解决,此外督察整改“后半篇文章”力度减弱了,一些地方表面整改、虚假整改、敷衍整改,使督察效果打了折扣。
如果两端工作做不实,只在督察期间发虎威,那么这就既不是负责任的做法,也不是讲科学的态度,副作用不容小觑。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一定要整合力量、加强统筹,重视强化日常监管和压力传导,抓早、抓小、抓细,治苗头除隐患解难题,把区域生态环境的底子打牢靠。同时,还要高度重视督察整改,对地方整改全程跟进,常督不懈、一抓到底,确保善始善终,把督察的权威性和严肃性树起来。
第二,要“软硬兼顾”,相互协同发力。一是既要发现违法违规项目,还要发现制度机制缺项。督察要查项目和企业,以及行政监管方面存在的违背生态环保要求问题,更要查落实生态环保责任,健全生态文明机制,完善生态环保法规制度,深化绿色发展体系等方面短板,做到重有形更重无形、重表象更重实质,深层次推动生态环境保护。
二是既要查贯彻落实问题,还要查思想认识问题。要把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有关生态环保的政策、部署作为督察的重中之重,通过审视地方对上级要求的事项做没做、怎么做的、做得怎么样,来衡量其政治站位、政治自觉和政治担当。同时,要对抓落实情况背后的思想认识问题,作深入的挖掘和穷究,由表及里、由浅入深,从根源根本上查找原因。
三是既要防止“偏弱”找不出问题,还要防止“过硬”不顾及实际。有的督察组碍于情面、顾虑较多,找的问题无关痛痒或隔靴搔痒。但有的督察组僵硬化、程式化,不倾听地方意见、不考虑实际情况,生搬硬套、乱列问题,把历史上形成的或者受制于外部条件无法解决的特殊事项作为问题,硬性要求地方限期整改。这两种倾向都要纠正,要让督察在正确的轨道上推进。
第三,要“内外有别”,最大限度扬正抑负。在督察过程中,一方面,要对生态环境系统内外有所区别。生态环境系统绝大多数同志在生态环保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和奉献,承受了很大的责任和压力。以往督察结束后,生态环境系统不少干部被追责问责,有失公允。因而,在督察中要针对系统内外运用不同的策略,保护同志们的积极性,温暖大家的心。
另一方面,要对监督和宣传有所区别。督察工作的一些内容涉及工作秘密,泄露出去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可能给正常工作造成被动,甚至影响社会稳定,故不宜张扬。对外宣传包括典型案例公布,要把握好尺度,既向外界传递严的信号,又要避免被作为话题炒作。总之,要掌握好对内对外的火候,厘清同一问题在不同时间、场合、对象的边界,防止好心办坏事。
第四,要“抓大放小”,把发力点放在关键处。督察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就会事倍功半,难及预期效果。首先,绝对不能均匀用力,撒胡椒面儿,必须紧扣要害之处,有针对性地发力用劲儿,坚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集中精力突破重点、难点,从而努力实现治理的好效果。
其次,绝对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而要围绕大局、抓住主干,善于跳出来俯瞰、善于运用联系的观点去发现个体问题背后的通病和共性矛盾,并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
再次,绝对不能捡了芝麻丢了西瓜,而要增强效益观念和效率意识,注重把有限的督察资源投入到影响生态环保的大事上去,比如在贯彻落实、体制改革、政策体系、监管责任、创新方法、队伍建设、能力提升等方面,使督察发挥更大作用。
第五,督察要“心领神会”,始终保持正确方向。要与大局同频共振。督察要自觉服从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把贯彻落实新发展理念,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作为督察的根本目的,确保助力大局、发展大局、拱卫大局。
要与大道并行不悖。督察工作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顺应经济社会发展大势,时刻关注党中央在关心什么、强调什么,深刻领会什么是党和国家最重要的利益、什么是最需要坚定维护的立场,始终胸怀“国之大者”,积极稳妥深入地开展督察。
要与大政相得益彰。督察要以习近平总书记和党中央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根本指引,坚持系统观念,统筹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通过督察推动基层提高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赋能加力。
(作者单位:陕西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炒股配资资讯
七星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