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航MH370的失踪炒股配资资讯,至今仍然是一个难以解开的谜团。2014年3月8日凌晨,这架从吉隆坡飞往北京的波音777客机载着239名乘客和机组人员,突然在雷达上消失了。起飞后不久,飞机在马来西亚和越南空域交界处与地面失去联系。之后,军用雷达捕捉到它似乎折返并朝印度洋方向飞行,但随后的信号也突然消失了。
各国搜救队伍在接下来的几年里投入了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资金,前往南印度洋海域寻找飞机的残骸。尽管耗费了上亿资金,搜救行动依旧进展缓慢,除了零星发现的几块碎片,例如2015年在留尼汪岛发现的襟翼之外,其他重要物品——比如黑匣子和完整机身——始终没有找到。家属们等了整整十年,2023年11月,他们在北京法院提起了索赔诉讼,但真相依旧像迷雾一样未曾揭开。
这起事件与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息息相关。若当时北斗系统能够顺利投入使用,MH370的具体坐标或许能早早锁定。北斗的副总工程师谭述森曾表示,如果飞机当时使用的是北斗系统,它的位置早就可以被确定。北斗三号的总设计师林宝军也曾提到过类似的观点,认为如果飞机装上北斗的短报文系统,飞机根本不会丢失。
展开剩余81%那为什么这么说呢?北斗系统与GPS不同,它不仅是一个被动接收信号的系统,它还具备双向通信功能。也就是说,当飞机发生紧急情况时,飞行员可以主动通过卫星与地面通信,实时报告飞机的位置和状态。而MH370所使用的GPS和卫星通信系统,在关键时刻未能发挥出实时追踪的功能,这使得搜救工作变得异常困难,犹如大海捞针。
北斗系统的建设并非一帆风顺。早在1994年,中国就启动了北斗一号工程。当时全球导航系统几乎完全由美国的GPS垄断。1991年,海湾战争爆发,美国一度关闭了GPS信号,导致伊拉克军队的定位系统瘫痪,军队被美军轻松击败。这一事件让中国意识到,依赖他国的导航系统无法保障国家安全,必须自主研发。1993年,银河号事件也加速了中国建设自主导航系统的决心。这艘中国货轮在印度洋遭到美国海军的扣押,背后疑似与GPS信号干扰有关,虽然美国方面搜查了一个月,但并未找到任何违禁品,最后只能悻悻放行。这样的一系列事件促使中国加快了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研发步伐。
2000年,北斗一号系统成功建成,利用两颗静止轨道卫星覆盖中国及周边地区,精度达到了百米级,主要用于军事用途。2003年,系统开始加入备份卫星,整体系统逐渐稳定。但要实现全球覆盖,还需要北斗二号。
2004年,中国曾与欧洲的伽利略系统商讨合作,希望能够共享技术和资源。中国为此付出了数千万欧元的费用,但欧洲方面却迟迟未能提供核心技术资料,最终导致合作失败。不得已,中国决定独立研发,2007年成功发射了首颗北斗二号卫星,抢在国际频段到期之前,确保了北斗系统的认可。到2012年,北斗二号系统实现了对亚太地区的覆盖,卫星数量达到14颗,定位精度提升到了10米。
然而,当MH370事件发生时,北斗二号虽然已经覆盖亚太地区,但尚未符合国际民航组织的标准。2010年,中国正式申请加入国际民航组织(ICAO),但其申请在审查过程中历经了13年,直到2023年11月才终于得到批准。这一漫长的审查过程,是因为GPS几乎是全球唯一的导航系统,其他系统想要进入国际标准,必须经过严格的筛选和审查。北斗系统在这一过程中经历了28次会议,技术细节不断被挑剔和修改。如果当时飞机能够安装北斗系统的双向定位功能,飞机的机组人员就能及时将飞机的坐标发送至地面,即使信号中断,也能通过短报文系统传送飞机的最后位置。遗憾的是,当时飞机使用的是GPS系统,只能依赖卫星通信的握手数据进行推算,这使得搜救区域被限制在南印度洋的几万平方公里,效率低下。
此外,GPS系统也并非没有漏洞。2019年,中国中南、华东、东北等地区的上百架航班因GPS信号异常而出现延误或取消的情况,这一事件暴露了单一系统的潜在风险。与之相比,北斗系统的短报文功能在实际应用中已经证明了其可靠性。2008年汶川地震时,通讯中断,空降兵通过北斗接收机成功发送了74万条消息,帮助灾区与外界建立了联系。2018年9月,新疆发生一起飞机失联事件,机组通过北斗系统发送坐标,救援队快速定位,最终全员成功获救。如果MH370当时装备了这一功能,239名乘客或许会有更多生还机会。
北斗三号系统自2009年启动,至2020年6月23日,成功完成了全球55颗卫星的组网,比原定计划提前半年。其精度已提高到米级,短报文功能能够支持传输1200个汉字,甚至包括图片。2023年,北斗正式加入ICAO,与GPS并列成为全球航班导航系统的一部分,覆盖超过200个国家和地区。如今,国产手机普遍接入北斗信号,渔船和无人机等领域也广泛应用这一技术保障安全。
回看MH370事件,中国在事故发生后加强了北斗系统在民航领域的应用。2015年,中国宣布将在航班追踪中广泛应用北斗系统,以防止类似灾难的发生。2024年3月,马来西亚方面表示将重启MH370的搜寻工作,并计划与“海洋无限”公司合作,运用新技术继续探索南印度洋的残骸,但目前仍未有实质性进展。
MH370事件至今没有解开谜团,家属们仍在法院上为赔偿而奋斗。尽管马航公司已经支付了一些赔偿,但飞机的黑匣子仍未被找到,真相依旧扑朔迷离。2021年,英国工程师理查德·戈弗雷通过无线电信号分析推测出可能的坠机点,但这一理论并未被官方采纳。
北斗的发展历程充满挑战。从1994年起步,至2023年经历了近30年的发展。由于频段资源有限且被美苏两国占据,中国不得不在有限的频段内奋斗。而在合作失败后,中国坚持自主研发,逐步建立起了北斗的全球覆盖。如今,北斗不仅在导航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还广泛应用于农业、物流等多个行业。
回顾MH370事件,若北斗系统能早些进入民航领域,飞机失联后的短报文功能或许能帮助搜救队在最短时间内锁定飞机位置,避免如此巨大的悲剧。如今,北斗已经成为全球航班的选择之一,双向通信已成为标准配置,类似的航班失联事件应该会变得更少。对于中国而言,北斗的成功发展意味着核心技术的掌握,未来的科技创新将更加依赖自主研发。
家属们依然在等待真相,或许新技术如北斗的衍生应用,能够为他们带来一些希望。
发布于:天津市七星配资平台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